陈香含:水墨丹青绘灵猫 笔墨之间见真章

首页>>娱乐

时 间
2025
07/17
14:29
中国文娱快讯
0

——当代“猫王”的艺术跨界与文化担当

在当代中国画坛中,陈香含(本名陈之阳)以其灵动传神的写意猫画独树一帜,被誉为当代书画界的“猫王”。这位集画家、美术馆馆长、文化传播者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艺术家,近期频繁活跃于津门文化界:6月27日,她携“种子明信片”亮相《文学自由谈》创刊40周年活动,以艺术对话文学;7月初,她在罗文华新书分享会上以书画视角解读天津文化脉络;而7月15日起,她的水墨猫画更与齐白石、张大千等大师作品同展于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,在“丹青盛世”中演绎“猫趣”哲学。

家学渊源与学院淬炼:构建艺术基因的双重密码

陈香含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学启蒙。其父为津门画家,自幼的耳濡目染,使得她对笔墨产生了天然亲近。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后,她先后深造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大写意班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,师从孙其峰、霍春阳、陈启智、汤立、刘万鸣、王德芳等名家。这种“家学打底+学院深造”的双重背景,赋予其作品既具传统文人画的雅致,又融合现代艺术的创新意识。

她的创作涵盖动物、花鸟、人物,但尤以写意猫画闻名。其笔下的猫形态各异:或蜷卧石上若有所思,或跃扑蝶影灵动如生,或凝视远方深邃似禅。这种对猫的痴迷,源自她对生命形态的深刻观察:“猫的一举一动都充满诗意,它们既是自然的精灵,也是人性的镜像”。

笔墨革新: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

陈香含的写意猫画突破了传统工笔猫的程式化表现。她创造性地将“水墨交融递进法”融入猫毛刻画,通过墨色的层层叠加,使猫的皮毛呈现出毛茸茸的质感,既保留了齐白石“似与不似”的写意精神,又赋予作品雕塑般的立体感。

《灵猫倩影》中,仿古宣基底上的白猫与黄色背景形成强烈对比,虚实相生间仿佛宋代《蜀葵戏猫图》的现代转世。

她的色彩运用亦独具匠心。在水墨基底上,她大胆调和赭石、花青等色料,使画面在淡雅中透出灵动。这种创新与西方印象派的色彩观念形成有趣对照,却又始终坚守东方美学的“留白”意境。正如书法家陈启智为其题诗“顽石通禅意,狸奴悟性真”,她的作品不仅形似,更通过猫的眼神、姿态传递出超越物象的哲思。

文化跨界:艺术作为连接世界的语言

在6月27日的《文学自由谈》活动中,陈香含以“种子明信片”传递文化传承的深意。这些可降解卡片印有她的猫画,内嵌植物种子,寓意“种下文化,收获思想”。这种将艺术与文学、生态理念结合的尝试,恰如其所言:“艺术不应孤芳自赏,而应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的桥梁。”

7月初,她在罗文华新书分享会上,以书画视角解读天津的历史脉络。其作品《走街串巷说天津》,通过水墨勾勒老天津卫的市井风情,与书中“以邮史说城史”的理念形成呼应。这种跨媒介对话,展现了她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。

“丹青盛世”中的“猫趣”哲学

7月15日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举办的《丹青盛世》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展,为陈香含的艺术探索提供了新维度。此次展览中,陈香含老师的猫画与齐白石、张大千等大师作品并置,形成独特的艺术对话。

在策展人看来,陈香含的“猫”最吸引他的一点就是“生命的灵动”。她笔下的猫或嬉戏于礁石,或凝视着远方...正如她在开幕式上所说:“猫的眼神里有星辰大海,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自然法则的致敬。”

社会责任:艺术家用画笔践行担当

作为中共党员,陈香含始终将艺术与社会责任结合。她创办的“陈香含美术馆”常年举办公益展览,致力于推广传统书画艺术;在担任海南省“京津名家书画苑”院长期间,她也积极培养青年艺术家,推动南北文化交流。此外,她多次参与公益活动,用画笔传递爱心。这种社会担当在其作品中亦有体现。她笔下的猫多呈现阳光、治愈的气质,正如评论家所言:“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她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流,抚慰着人们疲惫的心灵。”

从书斋到博物馆,从笔墨到跨界,陈香含以写意猫画为媒介,构建起传统与现代、艺术与生活、个体与时代的对话空间。她的创作不仅是对生命形态的描摹,更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——在全球化语境中,如何让中国水墨找到独特的表达方式?答案或许藏在她笔下那一双双灵动的猫眼之中:既有东方哲学的深邃,亦有现代审美的张力,更有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。正如国家海洋博物馆“未来海洋”展览所揭示的,艺术的未来,正在于这种跨时空、跨领域的对话与共生。

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,网站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,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处理,联系邮箱:xingyueyaohuo@163.com,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!

鄂ICP备2022016855号-3